最近,
有一则新闻看得人血压飙升。
有“熊孩子”还不是最可怕的,
最致命的是“熊孩子”还有一对“熊爸妈”。
过年合家欢就像是进了动物园,
处处都是“熊”的身影:
“熊孩子”一边大声喧哗,
一边拆家,
行过之处如秋风扫落叶,
看中的东西直接揣兜,
看不上的东西往后一丢……
那边叫着“亲亲宝贝”的“熊家长”
打着“圆场”:
“孩子还小,TA懂什么”
“TA要你就让TA拿去嘛”
“跟个孩子一般见识什么”
……
“熊孩子”制造者
一个人的性格与其家庭氛围息息相关,
家风影响家教,
家教塑造性格。
可见,
“熊孩子”并非天生就是“熊孩子”,
而是教出来的。
也多半理直气壮、寸步不让。
“普天之下皆是我孩子的爹妈”
不仅自己宠着,
不少家长
还常常以“孩子小,不懂事”为捆绳
对外界进行道德绑架,
大有“普天之下皆是我孩子的爹妈”的架势,
神不知鬼不觉撇清自己家庭教育缺位的责任。
殊不知,
孩子年纪再小,
犯下了错误也要依法承担责任,
而正因孩子年纪小,
“熊孩子”犯错,
家长也会一起“受过”。
救救孩子,别让TA“熊”到大
拒绝“熊化”,
从你我做起:
停止溺爱,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,给孩子树立起一个行为的边界,遵循基本的原则:不打扰、不伤害他人;当然,也不能对孩子自身的安全造成潜在的隐患。
加强责任意识教育,让孩子意识到犯错的后果,不要让年纪成为孩子犯错的护身符:打碎别人的东西就要赔偿;冲撞到别人就要道歉;在电影院大声喧哗就得立即离场,没有继续观看动画片的权利……
孩子年纪虽小,但也应有最基本的文明礼貌修养:去别人家做客时不能随意出入房间、翻动别人的物品;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强取豪夺……
以身作则,正向引导:孩子在公共场合肆意吵闹,你呵斥他,他只会觉得不服气,因为在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样争吵;他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,把人家打到头破血流,你觉得孩子太暴力,殊不知上一次在电影院,你已经为他做了面对争执时的“最佳示范”……
同样,
对“熊孩子”的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事,
适当的时候要由社会一起参与。
学校和社区也要承担起责任,
把教育落实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中,
共同防止孩子变“熊”,
让祖国的花朵从小便有道德、懂正义。
而被“熊孩子”影响的人们,
该站出来时就站出来,
不吝于给“熊家庭”上堂课,
也是为了他们好。
正好,
这会儿快过年了,
遇上不懂事的“熊孩子”和视若无睹的“熊家长”,
试试下面的锦囊妙计,
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。
迎战“熊孩子”方案
教“熊孩子”做人之前,谨记第一要义:切忌对“熊孩子”爆粗、动手、甩脸,咱毕竟是个大人,不能欺负小孩。
先发制人:提前收起房间内易碎物品、心头宝贝等贵重之物,更不要随身携带!
这招防患于未然,有效预防手欠型“熊孩子”打碎东西或者看上你的宝贝。
春风化雨:之所以有“熊孩子”的存在是因为作业太少,那就用教育改变人生
点击展开更多内容↓